您的当前位置:国际新闻网 > 新闻

反向游学新模式:上外学生团队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

2025-07-09 18:11:34 来源: 互联网
分享到: 0
调整字体

教育兴则国家兴,文化盛则天下和。书记曾强调: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。”在此背景下,上海外国语大学“反向游学”学生项目团队,响应教育部《推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教育行动》等政策,秉承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跨文明对话的时代使命,坚持以“语言为桥梁、文化为纽带、实践为路径”,创新反向游学模式,为海外学子开启了深度体验中国的全新旅程。该项目由汪丽、祁乐、薛晓雅老师指导,由23级本科生廖子嫣同学担任项目负责人,旨在通过“语言学+文化探索+商业实践”三位一体的模式,推动国际教育从“观光式”向“沉浸式”升级,培养具有中国洞察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。

深耕市场需求 创新教育模式

项目团队敏锐捕捉到国际教育市场的新趋势。据国际数据显示,2024年全球国际教育市场规模达7890亿美元,“目的地教育”细分领域增速达19%,其中15-25岁青年群体的“学术型研学”需求年增长率高达28%。中国作为新兴教育目的地,2024年接待海外研学团队127万人次,较2019年增长47%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占比达63%,市场潜力显著。针对现有反向游学项目存在的课程设计深度不足、多语言服务能力短缺等痛点,该团队创新构建了分龄化沉浸式教育服务体系。面向中小学生推出7-14天研学营,由经过跨文化沟通培训的上外学生担任“语言伙伴”,每5名学员配备1名语伴,带领学员体验非遗工坊、AI科技展厅等场景,实现“学中玩、玩中学”。针对大学生则设计1-6个月插班项目,嵌入“中文+跨境电商/国际传播”学分课程,联合复星集团等企业提供商业课题实战,如东南亚市场选品分析、TikTok国际传播策划等,让海外学子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提升实践能力。

政企校协同 打造教育生态闭环

项目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40+语种资源和长三角政企合作网络,构建了“教育+政府+企业+生态”的四维协同模式。在政策层面,积极对接教育部“丝绸之路”奖学金、中宣部“青年文化使者”项目及上海市《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行动计划》,获得税收减免、场地补贴等政策支持,有效降低运营成本。在企业合作方面,与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,开发真实商业课题库。例如,与复星集团合作的“16+1国家市场进入策略”沙盘项目,让中东欧学生模拟中国商品进入波兰市场的全流程;与拼多多合作的东南亚选品课题,学生方案被企业实际采纳,产生了真实商业价值。这种“真课题、真实践”的模式,打破了传统项目“参观+讲座”的浅层模式,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。

技术赋能 提升教育体验与成效

项目引入AI文化测评系统等先进技术,为海外学子提供个性化学体验。该系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(NLP)与语音识别技术,构建了数据采集、算法处理和应用输出三层智能测评体系,能从语言能力、文化认知等多个维度生成详细报告,并为学员推荐个性化学路径。2024年试点数据显示,参与项目三个月后,学生中文应用能力提升28%,文化认知得分提高35%。同时,项目依托上外多语种优势,建立了包含9个主要语种的翻译团队,有效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。在安全管理方面,构建了包含物理安全、文化安全和心理安全的三维保障体系,如为伊斯兰国家学员提供清真餐饮白名单,引入AI情绪日志实时监测学生状态,确保海外学子在华学生活安全无忧。

实践出成效 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

项目自启动以来,已取得显著成效。在西班牙ESIC商学院合作项目中,通过中式点心分享会、跨文化破冰活动、参访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和脑机协同实验室等活动,搭建了中西青年互学桥梁,获得海外学子高度认可。在国际生企业参访活动中,传声集团CEO与学生深度交流,聚焦市场趋势、人才需求等议题,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,帮助国际生直观理解中国企业运作。

截至目前,项目已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,已获得多家企业的合作意向书,预计未来三年服务海外学生将超过1万人次。团队还计划在东南亚、中东欧等地设立在地化服务中心,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。同时,项目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设立“文化交流奖学金”,每年资助20名东南亚贫困学生参与研学项目,并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开展“非遗传承进校园”公益活动,助力中华文化传播与教育公平。

“让世界读懂中国,让中国走向世界。”上海外国语大学“Oriental Exchange+”反向游学项目团队正以青春的智慧和担当,在国际教育交流的舞台上,书写着中外文化互鉴的新篇章,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青年的力量!

分享到: 0

文娱社会

财经健康

城市科技